文/于國欽

美國首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於1971年說:「慢性通膨,雖不像過去外界誇大的那樣壞,但也不如那些為通膨辯護者所說的那麼好。」

■通膨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相同嗎?曾有美國學者研究指出,通膨並沒有使哪個階層只受到傷害,而沒有得到好處,惟一的例外,就是老年人,因為他們被固定的養老金綁住了。馬總統日前的國慶演講提了不少七年來台灣經濟社會的變化,七年來政府確實做了不少努力,在其演說也提到了一些,但若干關鍵的施政成績及問題卻反而沒有提及。

他提到台灣七年來競爭力、人均所得排名的進步、所得差距與痛苦指數的改善,但卻未提及不動產實價登錄、兩岸直航這兩項措施所帶來的改變,前者讓房市資訊透明難以再哄抬房價、後者使我國旅行收支由逆差轉為順差,其貢獻無人能否認,可惜講稿中未置一詞。至於講稿中提及我國去年痛苦指數在108個國家中名列第四低,從總體平均數來看,確實如此,但若我們依各階層的情況來觀察,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。

痛苦指數係通膨率加上失業率,之所以取這兩個數據,是因為物價上揚、失業升高都會讓人難以維繫生活,因此兩項數據相加愈高,就表示這個社會愈痛苦。藍領失業率遠高於白領台灣去年的通膨率1.2%,失業率3.96%,合計5.16%,這個數字較之金融海嘯、歐債危機時明顯改善,然而若分別觀察低所得家庭、高所得家庭的通膨率,則會發現自2012年以來,連續四年窮人面臨更高的通膨率。

觀察失業率也同樣會發現,藍領失業率遠高於白領,以去年而言,基層勞工的失業率仍達4.06%,比起白領的專業人員1.97%、專業人員2.40%要高出許多,今年以來台灣失業率雖持續下滑,但營造業勞工的失業情況卻反而升高。由此可知,馬總統所說的痛苦指數下滑,對窮人、甚至小康家庭很難產生共鳴,這原因在於算術上的平均數,不必然會在現實生活中出現,尤其當這個社會家庭所得、財富差距愈大時,算術平均數就更難以適切地呈現民眾的感受。

這也是何以馬總統援引這麼多統計敘述七年政績,卻反而在立院遭砲轟的原因。我們以馬總統執政首年到今年的消費者物價變化做個簡單比較,從2008年9月到2015年9月台灣的消費者物價(CPI)漲了5.66%,這是個平均數,事實上,後五分之一低所得家庭七年來所面對的CPI漲了7.6%,而前五分之一高所得家庭的卻只漲了約5.1%。

窮人之所以比富人面臨更高的通膨率,是因為窮人的消費有三成花在食物,富人僅兩成花在食物,而七年來食物類價格大漲20%,如此對窮人的衝擊自然較大;另外七年來雖然油價大跌、資通訊產品降價,但窮人交通通訊及教養娛樂兩項花費占消費不及兩成,而富人占了近四成,是以七年來降價的好處澤及富人者多,為窮人分享者卻僅杯水車薪。

薪資增幅追不上通膨率近年全球物價雖不像昔日出現可怕的通膨,但仍續呈上漲,七年來窮人的物價漲了7.6%高不高?一定會有人說不高(他們認為通膨高一些可活絡景氣),但看看七年來藍領薪資微增5.1%(製造業藍領者更只增1.7%)而言,薪資增幅明顯追不上通膨率,其對政府的失望與埋怨,並非沒有原因。執政者只追求施政的平均數,而忽略各階層經濟條件處境日益擴大,這正是追求指標忘了目標,而這也是以數字治國最大的毛病。

原文網址: 七年來的窮人物價...痛苦指數年年飆 | 好房網News | 最在地化的房地產新聞 http://news.housefun.com.tw/news/article/131714109972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