執筆/陳怡靜

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出公共住宅政策,迅速引爆社會階級爭議,聯開宅住戶痛批北市府恐造成房價下跌,甚有住戶怒提建圍牆區隔公共住宅。激烈的歧視言論背後,恰恰反映出台灣人長年被迫吞下的建商炒房惡果。

龍山寺的捷運共構宅將成為公共住宅。(好房網News記者 陳韋帆/攝影)

龍山寺的捷運共構宅將成為公共住宅。(好房網News記者 陳韋帆/攝影)

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直言,台灣還在起步階段,歐洲國家經長期發展,逐步演化出細緻且多元的作法,「台灣最大問題是『量』不夠,一般人又無法了解公共住宅立意,就會出現各種歧視。」

彭揚凱認為,公宅政策應從社區全面規畫考量,目前的案例多半是「半路出家」,共購宅蓋到一半決定做社宅等,難免產生問題。而北市公共住宅政策箭在弦上,政府必須立場堅定並落實入住者管理,才能撕下汙名化標籤。

若政策得宜,公共住宅將是帶動社區整體效益的利器。彭揚凱舉例,公共住宅一樓可作為社區公共服務用,若社區缺乏托兒所、老人日間照護等,就鼓勵相關組織進駐,亦可鼓勵社會企業、非營利組織、共同工作空間,帶動社區活力,也能視需求回饋社區。

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副教授曾梓峰也認為,歐洲住宅政策成功的基本概念在於「人人有房住,不是人人想炒房」,房屋不是地產商品,而是滿足生存基本需要。曾梓峰強調,政府應重新揭示台灣社會價值中的住宅角色。「住宅政策應該是非常嚴謹的社會資源調節,標榜廉價住宅反而會造成負面標籤與社會衝突。」

曾梓峰舉例,假設政府某部分社會福利服務需要經費,與住宅政策通盤考量後,社宅入住者可在能力範圍內提供服務,就可減少政府直接投入社福的人力與經費,人民也能以有尊嚴的方式獲得居住權利。

曾梓峰也觀察,歐洲有些地區徵召民眾供屋做社宅,政府透過稅收減免供屋者稅金,讓租金合理下降。社宅政策要因地制宜,不同城市應有不同作法。

原文網址: 專家:公共住宅帶動社區活力 | 好房網News | 最在地化的房地產新聞 http://news.housefun.com.tw/news/article/13788793150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teven 的頭像
    steven

    青春-房仲物語

   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