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房網News記者羅力元/整理報導

台灣的街道一路塞、處處塞的狀況大家早已司空見慣,而根據丹麥建築學者Jan Gehl的都市改造案例證實,當我們為了舒緩交通而建造更多的馬路和停車場時,只會產生更多車流量和塞車的情況,唯有根本改變居民以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習慣,才能創造一個友善、舒適的城市。

哥本哈根「腳踏車優先於汽車」的街道。(圖片擷取自Google Map)

哥本哈根「腳踏車優先於汽車」的街道。(圖片擷取自Google Map)

越大條的路帶來越多的交通量,塞車情形不減反增。(好房網News記者陳韋帆/攝影)

當所有能利用的都市空間都拿來裝填行進中或停放著的車輛,每個城市的車流量便達到能夠容納的極限,結果是,不但沒有改善交通問題,更多道路反而造成了更多交通量,而更大的交通量造成更嚴重的塞車。

如果更多道路代表更大的車流量,那如果我們不增加車道會發生什麼事呢?

1989 年舊金山大地震時,市中心一個重要的交通動脈—舊金山濱海公路,整段道路因崩塌而被封鎖,但在重建計劃尚未規劃出來之前,城市的運作竟然能靈活地應付沒有這段路的情況,在此生活的居民及道路使用者很快就適應新狀況、找到平衡,而當地政府甚至藉著後來重建的機會,將許多快速道路重建成為一般的城市街道,追求減少車輛、安靜舒適的環境,到了今天已經沒有當年為了容納更多車流的的雙層公路,而改頭換面變成了有著樹木和寬廣人行道的都市大道。

此外,丹麥建築學者Jan Gehl在他的著作《人的城市》中舉了一個成功的例子:這十幾年來哥本哈根的街道不斷修建,刻意縮減車道和停車空間,以創造更優良和安全的自行車交通,讓都市居民騎乘自行車的意願逐年增加。

關鍵在於是先建立出「腳踏車優先於汽車」的用路環境,假設從A地到B地自行車可以舒適便捷的騎行20分鐘便到達,搭公車要40分鐘,而開車因為只有一個車道給汽車使用,所以通勤時間要1個小時以上,在這樣的用路環境的基礎上,用路人沒道理不選擇自行車。車子少了,嚴重的塞車自然會減少。

近年台灣城市環境的改造,已經逐漸開始提倡人本社區或是人本城市的觀念,要真正創造出舒適安全的都市生活空間,台灣在城市營造的整個思維,與城市建設的各種相關專業的實務和教育都必須徹底翻轉,突破現有以車為本的交通規劃框架。

原文網址: 解決塞車只能拓寬車道?根本搞錯方向 | 好房網News | 關心您住居的房地產新聞 https://news.housefun.com.tw/news/article/103335154475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teven 的頭像
    steven

    青春-房仲物語

   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