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林左裕

農曆年前政府發布去年下半年的全國都市地價指數, 其中台北市自105年起反轉下跌,上、下期跌幅分別為1.52%及1.8%,為近十年來除了金融海嘯期間外首次下跌;新北市則是自去年下半年始逆轉,跌0.82%;新竹縣、市則分別跌0.36%及1.31%。相對的, 中南部區域卻多呈上漲趨勢,其中以嘉義市漲幅最高,為3.57%;其次為台南市的2.13%。不同區域間地價消長的差異值得讀者深入了解。

從都市土地看2017房市趨勢 (好房網NEWS黃彥翔攝影)

 從都市土地看2017房市趨勢 (好房網NEWS黃彥翔攝影)

都市地價指數以各都市土地住宅區、商業區、工業區之平均區段地價及其面積,採平均區段地價面積加權法編製,分別於每年1月中及7月中發布。此編列方法以樣本期間內已交易之土地標的進行加權平均,類似房價指數,乍看似覺合理,惟從事土地交易者多為投資大戶或建商等「口袋深」者,在過往我國囤房囤地等稅負成本極低的情況下,若無獲利,土地投資者通常不願意認賠出售,這也符合投資學上的「持有成本理論」,即最後的交易價格受持有成本正向影響,然在不願認賠出售的土地不計算在分子的交易價格及面積之加權內,多數期間內的土地價格指數即因此呈上漲趨勢。

相對的,股價指數的編列雖然也是交易價量的加權平均,但在買賣價格的撮合上,則是只要賣方比起買方多出一張,即呈下跌局面, 在分子即計算跌價後的加權。因此讀者了解此兩類指數編列方法差異後,應有「土地房價指數看漲非漲、股價指數看跌非跌」的體認。

在地主通常不願認賠出售的情形下,土地價格指數也成為房市的「落後指標」,因為雖然多數商品的市場價格可依循「持有成本理論」及「收益性原則」進行評價,但終究價格最後的決定仍是「供需法則」,過高的開價若無有效的買價支撐,最終仍應降價求售,以達有效的市場均衡。這次的雙北土地價格連袂下跌,反映的現象即為需求面的能力不足,再反饋至原料(即土地)供給面,即建商無力推出讓市場可去化的更高價的商品,將降價壓力回饋至地主,迫使地主不得不降價求售。

此現象亦可視為政府藉稅制提高囤積房地產持有成本後,對自住購屋者的一道曙光,表示雙北及新竹縣市的購屋者應可喘口氣了。

但在雙北及新竹縣市土地指數同時下跌的同時, 其他地區(尤其是嘉義市及台南市等)地價則呈上揚的局面,顯示地價指數與「親民度」或「負擔能力」高度相關, 其他的影響因素則是大家熟悉的公共及交通建設、工作機會與生活機能等。雖然地價指數雖然無法即時反映當下的市場供需情況,且是房市的「落後指標」,但若依「持有成本理論」,可視為未來的生產成本指標,建商獲得的土地成本若下跌,勢將回饋至房屋產品上, 購屋者亦可以此為參考。

最後,在買方市場趨勢下的建議是:對建商等供給者而言,壓低土地成本,推出適合自住者的產品及負擔能力價位,才有獲利的契機;對房市投資者而言,降價釋出求售才是王道,在此趨勢下先降價求售者會是堅守價位者的替代商品,可謂「先讓利者先得利」;而自住購屋者可依本身的實際需求及經濟能力進行議價、同時納入租屋為選項多方考量,方為上策。

原文網址: 看漲非漲…從地價指數看穿2017房市 | 好房網News | 關心您住居的房地產新聞 https://news.housefun.com.tw/tsoyulin/article/20505815380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teven 的頭像
    steven

    青春-房仲物語

   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