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范世華

民生經濟怎會這樣「整」、這樣「治」?

「醫生說是發炎,那麼吃消炎藥不就不會痛了?」家中長輩因關節長期疼痛問題到醫院看診無效,轉去求助中醫,被中醫師這麼一點,才恍然大悟。對吼!如果問題真的是發炎,那麼為什麼吃了消炎藥仍然還是痛?

當所有的人都在高喊台北市的「房價所得比」有多麼地高,民眾都買不起房子時,我們是否也該想一想,如果房子沒人買得起,那麼房價為什麼還這麼高?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,可以真正撐得起這房價的?

不能對症下虊,民眾只能不斷痛苦呻吟活受罪

房價高漲是一連串金融、經濟、政策受外在創傷或是內在的病變,未適當地處置醫療,所導致國家內政嚴重失衡的一種病症表象,房價問題就如同是就是發炎、發燒的表面症狀,如果我們認真去找出病因,對症下藥,那麼也就不用再去不斷呻吟,一再地只是怪罪房價高漲了。

可是政府只管消炎的結果卻反而致使病情急轉加重,簡直患了「恐房症」,亂開處方簽。因為22K,現在的年輕人沒有能力購屋?一碰上年輕人買不起房,那麼就提供青年優惠房貸補助,表面上是提供給「無產階級」的對象有能力擁有房產,結果補貼分配的資源最後還是落到了「資產階級」的手中。我並不是要討論「階級鬥爭」,而是要大家正視「門檻」的問題,因為這番美意的取得要件,還是得要「買房子」才拿得到的,於是最後是「誰」去得到了好處?無非是「有能力購屋」的人,可是話說回來,既然是「有能力購屋」,那又何需接受補助呢?

如果年輕人就是進不了房市的門檻,你又要叫他們必須得先進了門之後才能分、才能領?要不然,也只能跟他們說:「對不起了!」這樣的補助或是福利措施,不也是對年輕人的一種變相恐嚇,還沒買房的,怎不拼了命去搶?

執政者製造「恐懼」,民眾和下位者只能以「貪婪」自救

回顧我以往的著作,也曾經提及過房價的競爭,起因於民眾對於財富的「貪婪」與「恐懼」。可是當前的就業問題和經濟環境現況,民眾對於未來的生存與生計充滿著擔心恐懼,而近年來政府的措施,並非是安撫民心,反而更製造恐懼!為了保障薪資,你若當初不喊「22K」,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會真的只剩「22K」,補貼房貸措施如此、奢侈稅如此、油電漲價政策亦如此……民眾若看不見未來的前景,如何不讓大家各自奔逃、設想生存競爭之道?如果不能消弭民眾的擔憂與恐懼,民眾擔心未來可能會更窮、更沒錢,那麼民眾當下便會更急欲以各種積極的手斷和方法來去掠取財物。

市場經濟有電子科技、觀光百貨、餐飲服務、金融保險、文化教育、生技醫療…各項各樣的產業,房地產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,但是為什麼所有的產業都好像失去了競爭獲利能力,資本投資都轉向房地產來了呢?如果資本家都得靠房產獲利來支撐本業,一般的受薪階級民眾又該如何以對呢?

回歸政治如果遵循「禮運大同篇」的智慧來治理,回到「食、衣、住、行」的根本上,房地產也只不過是生活當中的一個「元素」而已,每一個人都曾經只是一個孩童而已,當還沒有工作就業的能力時,不管是住在父母或親人的房子、學校的宿舍、軍營、官邸…總還是有地方可以「住」。如果還不到購屋的責任階段,那就還不必去想、不用煩惱,當學生的職責就是把書讀好;當兵的責任就是服從軍人的天職;做官的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份內的事,買房子提供住宿是其他人的事,而當自己若是那一天開始要擔起「住房」責任時,也不用擔心「住不起」房子。

假若政府能有效調整國家的經濟狀況與就業的環境,民眾或許現在一時還買不起房子,但也不用憂心去面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,那麼就以當下覺得最經濟划算的方式來解決「住」的問題就好!就算預期的房價仍然續漲,但是民眾未來的所得可以確定獲得更多,於是安於本業,也不必擔心以後買不起房子,用最經濟的選擇方案先租或是找便宜一點的,未來的需求可以等到以後再買或以後再換,也就不會現在一路地急忙跳進去競追房價了。



原文網址: 怎麼說,都是房地產的錯? | 好房News | 最在地化的房地產新聞 http://news.housefun.com.tw/sefar66/article/11312841079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ev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