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于國欽/綜合報導
美國總統羅斯福推動新政時曾說:「我們不僅要救國人脫離蕭條,更要糾正經濟的弊端,我們所追求的,是經濟體制上的均衡,農業與工業的均衡,工資、工人、僱主與消費者間的均衡。」
我國空屋數,依主計總處普查推計,民國99年全台有156萬宅屬於未經常有人居住的「空閑住宅」,但依內政部以每月用電度數不及基本度數(30度)推計,去年底則有86萬宅屬「低度使用住宅」。
這些年我們經常聽到,房價漲得很快,物價也漲得不少,只有薪資沒怎麼成長,這是個事實,但鮮少有明確的數據加以呈現。
我們自內政部的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可以找出近10年(民國93~103年)房價的走勢,也可以自勞動部找到大學畢業生第1份工作的起薪,還可以自主計總處找出國人這段期間的平均薪資與物價變化。
綜合這些數據可發現,近10年薪資只提高了10.8%,莫說追不上同期物價漲幅14.5%,更遠遠落後於同期間房價漲幅123.7%,這麼懸殊的變化,難怪人人喊苦,每月房貸占家庭收入近4成,讓民間消費疲弱不振。
起薪10年漲不到3%
再觀察大學畢業生的起薪,10年來僅微幅成長2.8%,相對於房價大漲123.7%,實在是不成比例,這個世代青年的苦悶與徬徨,由這兩個數字即可全然明白。
值得注意的是,前述房價是全國平均購屋單價,若是台北市的房子,那麼漲幅就更為驚人了。工資其實也是一種價格,它是僱主購買勞動這項生產要素的價格,以此看來,10年之間我國總體價格體系已然失衡,4項價格走勢如此懸殊,不僅讓年輕人買不起房子,更使得所得分配日趨不均,貧富差距逐年擴大。
許多人會問,同樣是價格,何以10年來勞動報酬的增幅不到房價增幅的10分之1?經濟學者也許會說:「這是市場供需的結果。」
但看看國內逾百萬空屋,這樣的市場法則合理嗎?從總體價格體系來看,若任令這4種價格以這樣的速度奔馳,民心不會浮動?泡沫不會出現?經濟不會崩潰嗎?我們觀察民國80年代,10年之間平均房價漲兩成,物價也漲兩成,而薪資卻漲5成,這個總體價格體系讓台灣經濟欣欣向榮,在許多人的回憶裡,那是個美好的年代。
而也正是在這樣均衡的價格體系裡,經濟成長的果實才能人人共享,所得分配才不致擴大,從而這個社會才能在理性和諧下穩步向前。所得失衡的惡化警訊房價、物價、工資是3個非常平凡的總體指標,但從三者的變化卻可以看出成長與分配的未來走勢,以目前台灣如此扭曲的價格結構,若無法加以扭轉,不但會抑制經濟成長動能,也會讓已經失衡的所得分配、財富分配更加速惡化。
歷經1930年經濟大蕭條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深深明白,讓美國經濟跌入深淵的重要原因正是分配不均,亦即有錢的太有錢,窮的又太窮,他曾表示:「若農村人口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來購買新鞋、新衣服、新汽車,那麼工業中心也要受苦,在一半繁榮一半破產的國家裡,是不能達到持久繁榮的。」
羅斯福這段話說明了均衡的重要,然而經濟體系的均衡仍取決於價格體系的均衡,近10年我國工資、物價及房價這三價不均衡的發展年甚一年,去年8月總統蔡英文參選時曾向客家鄉親保證:「一定會創造下一個客家的美好年代。」然而,價格體系的失衡若不能儘速止住,只怕美好年代將會離我們愈來愈遠。
原文網址: 房價、物價與工資 | 好房網News | 關心您住居的房地產新聞 https://news.housefun.com.tw/news/article/191121144713.html
留言列表